近日,为强化人防安保体系实战能力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成都等多地相继开展人防安保专项演练,通过模拟突发事件场景,检验应急响应、协同处置及资源调配能力,为城市安全运行筑牢“防护网”。
实战模拟:多场景检验应急响应速度
各地演练紧扣实际需求,设置反恐防暴、火灾疏散、防空袭等多样化场景。在北京某地铁站,一场反恐防暴演练中,安保人员发现“可疑人员”携带危险物品后,立即启动应急预案,30秒内完成信息上报,2分钟内疏散乘客至安全区域,并与公安、消防部门联动控制“嫌疑人”,全程用时不足10分钟。上海陆家嘴金融区则模拟高层建筑火灾,消防、医疗、物业等多部门协同作战,利用无人机侦察火情、云梯车救援被困人员,15分钟内完成初期火势控制。演练总指挥表示:“通过高强度、多环节的模拟,暴露出部分单位初期响应不够迅速、信息传递存在延迟等问题,后续将针对性优化流程。”
科技赋能:智能装备提升处置效率
演练中,智能技术成为提升安保效能的关键。广州某商圈引入AI人脸识别系统,实时比对在逃人员数据库,演练中成功识别并拦截一名“模拟逃犯”,耗时仅3秒;成都某社区部署智能烟感报警器,与消防指挥中心联网,火灾模拟发生后,系统自动定位火源位置并推送至附近微型消防站,救援力量提前2分钟抵达现场。此外,无人机、机器人巡逻等“非接触式”安保手段也在多地亮相,有效弥补人力覆盖盲区。专家指出:“科技手段不仅缩短了响应时间,更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了跨部门协同的‘无缝衔接’。”
协同联动:跨部门构建“安全共同体”
此次演练突出“全链条”协作,打破部门壁垒。在杭州某化工园区,环保、应急、医疗等12个部门联合演练危化品泄漏处置:环保部门实时监测空气质量,应急部门封锁道路并疏散群众,医疗团队在安全区搭建临时救治点,全程分工明确、配合紧密。深圳市则建立“安保应急资源数据库”,整合全市3000余家单位的物资、人员信息,演练中可一键调拨防暴盾牌、灭火器等装备,资源调配效率提升40%。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人防安保不是单一部门的事,只有形成‘政府主导、企业参与、社会共治’的格局,才能真正织密安全网。”
长效机制:以练促改夯实安全基础
演练结束后,多地启动复盘整改。北京市对地铁、商场等重点场所的安保预案进行修订,明确“1分钟自救、3分钟互救、5分钟专业力量到场”的响应标准;上海市推出“安保能力星级评定”制度,将演练成绩与单位资质挂钩,倒逼主体责任落实。据统计,全国已有超80%的省份将人防安保演练纳入年度考核,年均开展专项演练超5万场次。
随着演练常态化、制度化推进,我国人防安保体系正从“被动应对”向“主动防控”转变。这场以“实战”为标尺的演练,不仅锤炼了队伍,更传递出明确信号:安全防线,须臾不可松懈。